「天天都是地球日」的德國──環保已不是口號,而是代代相傳的生活態度

圖片來自:hanohiki@Shutterstock

環保大國不是一天造成的。德國公認有品質的生活其來有自,背後更是大家有共識、犧牲一時的方便所換來。這樣的觀念與經驗,很值得台灣參考與借鏡。

美國總統川普宣布退出《巴黎協議》,讓環保議題廣受討論。而每年到了 4 月 22 日「世界地球日」前後,媒體和商家,也常會「喚醒」我們對環境與生態保育的意識,製作「愛地球」、「抗暖化」等專題,或推出特別的限量環保產品。

長期生活在德國,卻發現「環保」的概念幾乎已不用特別宣傳,早就成為多數人的日常習慣。因此想利用這個機會,分享一下當地「天天地球日」的生活態度:

 

在德國「沒事多喝自來水,喝自來水沒事」?

記得剛搬來德國的第一天,我的第一杯水是從家中水龍頭直接裝杯喝的。這在當地其實不是太稀奇的事,但對於生活在亞洲的我,習慣了即使用濾淨水器,飲用水還是會用水煮過。一開始對於直接「喝生水」,甚至直接在洗手間的水龍頭裝水喝,仍有點不習慣。

不過其實自來水喝起來很純淨,所以身體很快就適應了,也沒有發生過因此腹瀉等問題。而且在德國,買水常比買啤酒還貴,小小一瓶礦泉水的價格約新台幣 50 至 100 元之間。

回到原點思考,這其實是因為德國的環境保育做得好、資訊透明,德國的自來水其實很早就落實高規格檢測、資訊必須透明的原則:例如在柏林自來水公司的網站,就可以查到當地所有自來水廠的水質情況和礦物含量。「德國能直接飲用自來水」是德國自豪的產物之一,因為法規嚴格、資訊透明,在這裡多數人們,飲用自來水是完全無虞的。

 

生活要環保,是德國人的集體意識

資源回收、分類的做法,在德國也有悠久的歷史和發展相對完善的體系,根據我家啤酒先生說法,德國「資源回收」這概念,其實來自約 70 年前的東德──當初因為東德許多地方資源不足,沒有多的資源生產產品,所以從當地的瓶瓶罐罐到大型機具、家具,均開始有了回收分類的做法。

這也是當時小朋友的最愛。因為也許兩大袋的玻璃瓶罐,僅能換到少少的零錢,但已足夠它們開心地吃一碗冰淇淋。德國「回收換錢」的概念從這時候開始,隨著時間不斷演進成現在的各項回收制度,以及回收後轉變為建材、塑膠製品、衣服用料等各種生活資源。

在德國,幾乎家家戶戶或社區鄰里都至少會有「藍綠黃三色桶」。藍色桶代表回收紙類、綠色桶回收廚餘、樹葉等生物類、有機類垃圾(有的地區採用褐色),黃色桶則回收塑膠空瓶及金屬易開罐等輕型包裝。此外,部分地方還會有「黑色桶」,用來回收如電池、混合汙染物等難以直接回收或會汙染環境的垃圾。

德國垃圾桶。圖/flickr@Paul Sableman CC BY 2.0

每兩週的固定時間,家家戶戶會分別在不同日,將綠桶、藍桶或黃桶放到路邊,隔天清晨就會有專用車帶走垃圾,另外部分分類塑膠袋是由政府免費提供的。

這是德國主要的三大類資源回收處理方式:時間固定、分類明確,大家也井然有序,在超愛安靜的德國,平日我們也不會聽到〈少女的祈禱〉音樂。

 

垃圾不只要分類,丟棄大型用品還要收費

大型傢俱或電器品要丟也不能隨便丟棄,需要到特定的大型垃圾場,而且是要繳費的。垃圾場會針對要丟棄的物品進行估價。

在台灣有時候回收大型垃圾,是可以「拿錢」的,但在德國卻要「繳費」,一開始讓我很不習慣。但我後來覺得,這其實會形成一種「資源不要濫用或浪費的意識」。

記得我剛來德國時,跟著啤酒先生去幫我們的前房客修補她的家,啤酒先生不僅幫忙電與木工修補、傢俱大搬風,最後還幫忙帶走了幾件傢俱。一開始我心想:這些傢俱我們又不需要,為何要帶著走?原來是先生因為那位房客沒有拖車,也沒法自己搬去丟棄,所以「好人做到底」,順便再幫忙付費處理了。

於是我也因此有了去大型垃圾場的「初體驗」:首先,德國垃圾場規定,大型垃圾一定要用有執照的拖車載運,不能用自家車載去(應是為了交通安全之故),然後會針對你要丟棄的大型傢俱或電器進行估價,然後丟棄者再針對不同分類,將大型垃圾丟棄在不同區域。丟棄者做第一道分類,回收場可減輕大量的工作;再者不同品類的大型垃圾,回收再利用的方式也不同,所以分層分類還是很重要。

當天跟著先生丟棄完大型傢俱,看到現場的大家也是開著拖車,井然有序、「乖乖地」按照規定一一跟著分類指示牌丟棄物品,不禁讓我有點「震驚」。回程忍不住問先生,絕大多數德國人真的都這麼做、不嫌麻煩嗎?

「是的!」先生略帶驕傲地說,這在德國已是「一代代傳下來」的做法,他再補上一句:「因為我們都希望下一代跟我們一樣,可以直接開著水龍頭就喝到水啊!」他這麼一說,我頓時明白了,德國傲視歐洲甚至全球的資源再回收利用率,與自來水生飲等標準,其實就源自於大家「讓下一代有美好環境」的共識。

 

不求新很「講舊」,二手永流傳

德國人還有種簡單的生活哲學,這也是他們口中的「有機(Organic)」。

他們不侷限將「有機」這兩字只應用在描述食品上,而擴大為一種生活的思想。回歸原點的概念就是「回歸簡單自然的務實派」,例如家電或日用品,多數德國人不會一直消費添購。

大家的印象中,德國產品的品質和耐用度都很高,德國品牌也造就出很多世界上一流的高品質產品,我認為原因正是來自他們的「有機」價值觀──多數德國人認為,東西要能長久使用,所以很多德國品牌的設計與銷售概念也是「只想要賣你一次就好」。

在德國,很多家用品都是代代相傳的,家家戶戶也都有大小不等的工作間,是專門用來修補居家用品的。所以德國有超多老物件,也有不少人會專營二手市集買賣,每週日到處都有不同形態的市集可以去挖寶!

二手市集是我們很愛去的地方,因為它總是充滿各種有故事與歷史的物件。此外有些社區則會每季在自家花園外辦起「花園拍賣會」,將自家想要汰換的物品半賣半相送,來個花園門前清!這也是落實有機生活環保的概念。

 

瓶瓶罐罐回收有一套

貫徹回收,德國有相當完善的機制,除了前面提到的家庭垃圾分類之外,關於最常見的飲料「瓶瓶罐罐」,德國在各個量販超市,大都還設有專屬的回收機器:機器設計上方回收寶特瓶、下方則可回收一整個手拿箱的啤酒瓶或瓶裝水瓶。

所以在德國的賣場,當你看到有人捧著一大箱啤酒或玻璃瓶裝水的空瓶,都是準備拿來回收的。在超市的回收可以退費、可以領現也可以直接扣抵超市消費,有著很完整的回收獎勵機制。我常提醒來德國的友人,寶特瓶一瓶可回收 0.25 元,積少成多,真心希望大家不要浪費了。

德國人還有句話說:「不管窮人或富人都要做瓶裝回收。」意思就是「資源回收、人人有責」,瓶罐回收在德國是很受到重視的,如果你來德國車站,看到有人將啤酒空瓶「隨意」放在垃圾桶旁,請別誤會,那通常不是「亂丟」,而是要讓街友可以回收拿去換錢。

垃圾桶旁的玻璃瓶。圖/flickr@Martin Lopatka CC BY 2.0

另外德國一些公共場所,還有個「三色瓶罐回收桶」,是大家來德國也要注意的地方──如果你喝了玻璃瓶裝飲品像是紅白酒,或吃完了玻璃罐裝食品,德國針對這些玻璃瓶罐類是有回收規則的,首先「不能直接丟到垃圾桶或路邊垃圾桶」,而要到前述超市回收,或是標有「白色、綠色、咖啡色」分別代表不同玻璃瓶罐回收的專屬垃圾桶。

另外因為瓶瓶罐罐丟棄時,會產生玻璃破裂的聲音,有些回收桶放在住家附近,為了不打攪居家的安寧,連丟棄時間都有規範:平日週一到週五 7:00-20:00,週六 7:00-12:00,週六下午過後到週日都是不可以丟棄的呦!請大家來德國生活可要注意了!

 

炎熱夏日,德國人靠的是「大自然空調」

朋友們暑假來德國,我的第一個提醒是:德國的飯店或民宿,有的是冬天供應暖氣,但是沒有冷氣空調,所以天然的方法是開窗睡和穿少。德國的夏天晚上通常偏涼爽,但近年的暖化現象下,有時候德國也會整天悶熱,過去兩年大約是高至 40 度,去年最高溫約 35 度左右。

朋友問:「這麼熱為何不裝冷氣?」我說:「這是在德國最不賣的商品了」。

德國夏日家裡的消暑法有:

1. 把窗戶關上,用深色窗簾讓房間降溫
2. 裝設隔熱窗戶
3. 在家穿少,大人小孩在家裸上身,剩小內褲的方式是最直接自然的
4. 當變熱時外出不待在家:德國很多綠地公園、森林,可在公園野餐、森林散步或騎車,另外柏林有很多公園和湖,有人會直接在湖裡游泳,是名副其實的「大自然空調」。

包括我家在內,許多德國家庭都用上述方式「降溫」,非關經濟狀況、電費高低,重點是絕不購買冷氣讓熱效應增高 。

總覺得德國這樣自然環保的生活態度,就是落實「天天都是地球日」的概念。愛地球絕對不是每年推廣幾天提醒大家就夠了,而是要讓人們真正在日常生活中落實。

在德國,種種「不方便」的社區規範和資源回收分類等動作,其實源自長年以來「為下一代留下乾淨環境」的價值觀,透過父母的身教,一代代流傳下來,如今已彷彿成了德國人內建的「環保晶片」般自然。同時德國也有全球知名的綠能產業和相關技術,讓環保與經濟、產業發展共創「雙贏」。

只能說,環保大國不是一天造成的。德國公認有品質的生活其來有自,背後更是大家有共識、犧牲一時的方便所換來。這樣的觀念與經驗,很值得台灣參考與借鏡。

  文章取自:換日線

發佈留言

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。 必填欄位標示為 *