德國「麵條」和中國「餅」,其實是一樣東西

德國人說的Nudel,一般情況下當然是指麵條,不過也有超出我們認知的「麵條」形態的。

中國人多數認為麵條起源在中國,是馬可波羅把中國麵條帶到了義大利。可是據說考古發現證明,歐洲早就有麵條了,只不過不是條狀。看義大利人的麵條,除了長條的Spaghetti,與中國麵條最像,還有長的空心面(Makkaroni)、短而彎空心面 (Tortiglioni),還有螺絲面(Fusilli)、貝殼面(Conchiglioni)、意式餛飩(Tortellini)、意式餃子(Ravioli),等等,各式各樣形態,不一而足,還各有名稱。這些義大利文的麵條叫法,在德國也通用,只不過可以用「Nudel」一言以蔽之。

然而,德語「麵條」所指範圍更廣,這就牽涉到了麵條的定義。

德語Nudel一詞,可以用另一個中文詞——麵食來翻譯,因為不僅指麵條,而是泛指麵團做的東西,不是只有細長形,各種形狀「面片兒」都叫「麵條」。此外,還有特殊例子:Dampfnudel,中文直譯「蒸麵條」,這是什麼意思?其實你去超市冰櫃裡看一眼就恍然大悟了——那不就是饅頭嘛!所以,發酵過的麵團做的東西也是「Nudel」。

這讓人不由得想起中國宋朝時候的「餅」。那時有蒸餅、水餅,可不是一張張圓的大餅,其實是饅頭和面片兒湯。《水滸傳》裡武大郎「每日仍舊挑賣」的炊餅,其實原本叫蒸餅,也就是饅頭,據說因宋仁宗名叫趙禎,「蒸」與「禎」音近,為避諱,「蒸餅」才改稱為「炊餅」。

既然這賣的炊餅是蒸出來的,當然不是燒餅,而是饅頭。明代李時珍在《本草綱目》中,說到「蒸餅」: 「小麥面修治食品甚多,惟蒸餅其來最古,是酵糟發成單面所造。」明明白白,發酵過的小麥面所治,即今日饅頭。

另外所謂湯餅,南北朝時的《齊民要術》裡就對其有詳細的描述:「以細絹篩面而成,調肉汁,待冷溲之。水引則搓如箸大,一尺一斷,盤中盛水浸。博飪搓如大指許,二寸一斷,搓使極薄,急就火煮之。皆直光白可愛,滑美殊常」,顯然就是麵條和面片兒嘛!跟當下的義大利細長面和貝殼面差不多。

總結一下:如果現在用德語來稱呼,「餅」就是饅頭+麵條+面片兒的統稱,也就是說——

古代餅= 饅頭+面片兒,
Nudel=面片兒+饅頭,
所以,Nudel=古代的餅。

此外,德國人跟上海人一樣,饅頭既有帶餡兒、也有實心的,也就是把包子也叫饅頭。德國饅頭的餡兒,多是各種果醬,因為本來就是當甜點用,而非主食。看上去是圓而暄的饅頭,一口咬下去,才知道不一樣。

無論麵條是不是馬可波羅帶到歐洲的,麵條的各種形狀,中國(特別是古代)和歐洲倒是頗為一致。不過,味道可是大不同!

文章取自:每日頭條

發佈留言

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。 必填欄位標示為 *