重點快讀
· 維他命C是「脯胺酸/離胺酸羥化酶」的必要輔酶,C不足時膠原三股螺旋難以穩定,影響皮膚與結締組織。
· 口服膠原胜肽的臨床試驗多採 2.5–10 g/日,對皮膚彈性、含水量等指標有幫助。
· 運動族若以「明膠/膠原 + 維他命C」在訓練前補充,觀察到膠原合成標記上升,可作為肌腱/韌帶保養策略。
· 成人維他命C RDA 約 75–90 mg/日;UL 為 2,000 mg/日,高劑量可能造成腸胃不適,特定族群需評估腎結石風險。
一、為什麼要「C + 膠原」?
膠原蛋白的生成需要將脯胺酸、離胺酸進行「羥化」,這一步由羥化酶負責,而維他命C正是反應的必要輔酶。當C不足(如壞血病)時,膠原交聯不良,會出現牙齦出血、傷口癒合差、皮下出血等症狀,顯示C對膠原結構與結締組織的重要性。
只要平日C攝取充足,身體就有材料把「吃進來的膠原胜肽」轉為自體膠原所需結構。
二、口服膠原有沒有用?
研究做過「有吃/沒吃」的對照,結果發現:每天大約 2.5~10 克、持續 8 週以上的膠原胜肽,皮膚的彈性、保水度都有進步,細紋也變淡。而且吃下去不只是心理作用——在血液裡真的量得到膠原分解後的小分子片段(像 Pro-Hyp),被認為是發揮效果的關鍵訊號。
三、一定要「同時」吃嗎?有哪些情境更值得一起吃?
· 日常保養:不必苛求同時吞;同日補到足量C即可,讓羥化與交聯步驟有條件進行。關鍵在「C的足夠性」。
· 運動與肌腱/韌帶照護:以明膠/膠原 + 維他命C(約200–300 mg)在訓練前30–60分鐘攝取,研究顯示可提升膠原合成標記,作為肌腱、韌帶訓練的營養搭配策略。
不是硬性規定:C+膠原是「加分」,不是「必修」
重點在於維他命C是否日常充足,而不是一定要和膠原蛋白同時吞。只要平日C攝取達建議量(成人約 75–90 mg/日;吸菸者+35 mg),身體就有足夠的C作為羥化反應的輔酶,能把吃進來的膠原胜肽有效轉為自體膠原所需結構。
以下情況不必特別「同時吃」:
· 平常水果、蔬菜攝取充足(例如一顆奇異果+一份甜椒,C便已充足)。
· 你已使用含C的綜合維他命,或膠原產品本身已添加維他命C。
· 腸胃較敏感,想把營養素分時段、分次服用。
什麼時候「一起吃」比較有意義?
· 運動族的肌腱/韌帶策略:在訓練前 30–60 分,搭配明膠/膠原 10–15 g + 維他命C 200–300 mg,有研究顯示可提升膠原合成標記。這是「特定情境的加分做法」,並非日常保養的硬性規則。
避免誤區
· 不需因為吃膠原就把維他命C推到超高劑量;多數情境把握RDA~300 mg/日已足夠(成人UL=2,000 mg/日,避免超量造成腸胃不適等風險)。
四、怎麼吃最到位?(成人參考)
1) 劑量
· 膠原胜肽:*2.5–10 g/日(皮膚多見 2.5–5 g,關節/運動修復常見 5–10 g)。
· 維他命C:日常達RDA 75–90 mg即可;搭配多選100–200 mg(運動前策略可至 200–300 mg)。成人UL 為 2,000 mg/日。
2) 時機
· 日常保養:早或晚皆可;與餐同用可減少腸胃不適。
· 運動日(肌腱韌帶需求高):訓練前30–60分→ 膠原(或明膠)+維他命C。
3) 型態選擇
· 膠原以水解膠原(膠原胜肽)為主,溶解佳、口感好。
· 維他命C常見的抗壞血酸、緩衝型、Ester-C 等,生體可用性差異不大,以簡單、劑量精準、價格合理為首選。
4) 食物搭配
· C的好來源:柑橘、奇異果、草莓、甜椒、綠花椰等;注意久煮易損失。
五、誰特別值得在意「C + 膠原」?
· 高訓練量/重複動作族(跑者、球員、健身者)— 肌腱/韌帶負荷高。
· 關節活動度在意者、熟齡肌少族、肌膚彈性保養者— 勝肽+C有整體性支持。
· 吸菸或二手菸暴露者— C消耗較快,RDA 建議量需再 +35 mg/日。
六、常見Q&A
Q1:一定要空腹嗎?
不必。多數人隨餐更舒服;運動策略例外,訓練前補充依研究設計執行。
Q2:維他命C吃越多越好嗎?
不是。超過身體調節範圍會下降吸收,且 >UL 時較易腸胃不適;成人UL 為 2,000 mg/日。
Q3:哪些人要先諮詢醫師?
腎結石體質(高草酸尿)、血鐵沉積(遺傳性血色素沈著症)、正在接受化療/放療或服用特定藥物者,須與醫師討論C劑量與交互作用。
 溫馨提示:本文為健康知識,非醫療診斷。
若有慢性病或用藥,請先諮詢專業醫師或藥師。

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