認識維生素D 非鈣好朋友

維生素D是雙面刃?

針對大多數的人而言,口服或適量靜脈注射維生素D都很安全,除非使用過量。

但如果長期每天使用超過4000單位(IU)的維生素D可能會不安全,血鈣過高的風險會隨之提升;然而,短期治療維生素D缺乏會需要較高的攝取量,在醫療人員的指示及監督下食用,反而提升身體健康。

維生素D 對身體而言,有兩種不同的系統喔~

①鈣系統:用於鈣和骨骼。
②非鈣系統:包括免疫系統、攝護腺、其他腺體、皮膚、腸道、腦部、肌肉等。


鈣系統 – 維生素D的途徑

維生素D的初始來源包括:陽光、食物、補充劑。

鈣系統維生素D轉化的途徑:經由肝臟→腎臟→細胞→骨骼、骨骼系統。

維生素D進入人體後先到達肝臟,並與一種蛋白質結合。

為什麼要與蛋白質結合呢? 因為結合後可以在血液中停留更長的時間,未與蛋白質結合的維生素半衰期是24小時。

為了能延長半衰期至3至4週,所以需要將它與蛋白質結合。這樣維生素D就可以儲存在血液中,然後在需要時經由腎臟釋放出來。這種維生素D可以進入細胞,最終進入骨骼。


•非鈣系統 – 維生素D的途徑

非鈣系統是控制所有其他功能的維生素D系統,與鈣系統是分開的,換句話說,非鈣系統不用通過肝臟、腎臟等器官,而直接進入非鈣系統發揮作用(直接進入免疫系統、前列腺、其他腺體、皮膚、腸道、大腦、肌肉等)。

血液中,附著在蛋白質上的維生素D幾乎不會進入非鈣系統中,只有極少量D會進入。

如果肝臟受損、懷孕、患有癌症、感染病毒,那麼這種蛋白質與維生素D的結合就越牢固,也需要更多的維生素D才能釋放出來。

這就是為什麼只會從血液中得到微量的維生素D進入非鈣系統的原因。


伯格醫生分享,大多數維生素D的研究都是在鈣系統上完成的,每天需要600到800IU,或25-30奈克/毫升的血清維生素D水平而展開。但他表示這個量可能足以維持骨骼健康,但不足以發揮維生素D的其他功能。

但以預防的角度來看,將維生素D補充至足夠的範圍,對減少骨骼疾病以及骨折的發生,仍具有相當重要的腳色,所以在高危險族群應該要特別注意並且接受篩檢,當有不足或缺乏時,開始接受維生素D補充或治療至正常範圍來增進自身健康。

(彰基電子報 2020JUL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