為什麼歐洲藥局都推薦Melatonin?退黑激素的真相

想改善入睡慢、時差亂的夜晚,走進歐洲藥局(Apotheke)你很常會被推薦低劑量的 melatonin(褪黑激素)。但它真有用嗎?安全嗎?這篇一次講清楚、也幫你避免踩雷。

 

什麼是褪黑激素?

退黑激素是身體在夜晚由松果體分泌、用來調整「生理時鐘」的荷爾蒙。外用補充的 melatonin,目的多半是「幫助更快入睡」或「協助時差調整」,而不是鎮靜或強力安眠。

 

為何歐洲藥局常推薦?

關鍵在「有被核可的健康宣稱與明確劑量」:

歐盟允許標示:每份含 1 mg 褪黑激素可「縮短入睡時間」;每份 ≥0.5 mg 可「紓解主觀時差感受」,並需在就寢前使用與連續數日服用(對時差)。這些文字是歐盟已核可的健康宣稱,並非商家自說自話外。 對跨多時區旅客,系統性回顧顯示 melatonin 對預防或減輕時差有效,短期使用安全性良好。

重點:歐洲藥局多推薦「低劑量、短期、特定情境」——如入睡拖延與時差調整——而非把它當作長期安眠藥。

 

什麼情況不該拿 melatonin 當萬靈丹?

美國睡眠醫學學會(AASM)針對慢性失眠治療的臨床指引,不建議使用 melatonin(弱等級建議;更優先建議失眠認知行為治療 CBT-I)。所以若你是長期睡不著,先找睡眠門診與行為治療,melatonin 不是首選。

 

劑量與用法(實務建議)

入睡慢:從 0.5–1 mg 開始,睡前 30–60 分鐘。多數人不需高劑量。部分研究顯示 0.5–5 mg 效果相近,較高劑量可能只縮短入睡更快一點,但副作用風險也會上升。

時差:在目的地睡前服用 0.5–1 mg,連續 2–5 晚;對「往東飛、跨 ≥5 個時區」特別有幫助。

使用週期:多採短期(例如 2–4 週)自我評估;若仍睡不好,務必就醫排除睡眠疾患。

 

安全性、族群禁忌與交互作用

 德國風險評估研究院(BfR)提醒:不要把 melatonin 當成「溫和助眠糖」長期吃。孩童、青少年、孕哺乳者與部分疾病族群應避免或僅在醫師指示下使用。

常見副作用包括白天嗜睡、頭痛、頭暈;與抗凝血藥、降壓藥、鎮靜藥、抗癲癇藥、部分抗鬱藥等可能交互作用,用藥前先諮詢醫師或藥師。

  

快問快答(FAQ

 Q1:會不會上癮?

沒有典型「成癮」證據,但不建議長期、無監測地把它當安眠藥吃;找出入睡困難原因與建立睡眠衛教更重要。

 Q2:劑量越高越好嗎?

不是。多數人以 0.5–1 mg 就足夠;過高只會增加隔天昏沉等副作用。

 Q3:搭配鎂、GABA、草本可以嗎?

可能會加乘嗜睡或與藥物交互作用,先與專業人員確認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