台灣人最缺乏的營養 TOP3:維他命 D、鐵質、Omega-3(檢測 × 飲食 × 補充全攻略)

近年台灣的營養調查與研究顯示,維他命 D、鐵質與 Omega-3 是最常見的缺口之一。這篇文章用「檢測 × 飲食 × 補充」三步驟,幫你釐清高風險族群、如何吃與何時補,並附上實作清單與安全提醒,讓你更有效率地補足關鍵營養。

一)維他命 D:日照不足的隱性缺口

為何易不足:室內工作、長時間防曬、秋冬日照短、年齡增加與體脂較高都會降低體內合成效率。

該留意:上班族少曬、孕產婦、長者、深膚色族群、體脂較高者。

怎麼補:

日照:在避免曬傷前提下固定曝曬前臂或小腿。

飲食:肥魚、蛋黃、強化乳製品、菇類。

補充:以 D3 為主,與含脂餐同食;有時搭配 K2 幫助鈣質利用(用藥者先諮詢)。

追蹤:以 25(OH)D 抽血為準,每 8–12 週觀察並調整。

二)鐵質:育齡女性與青少年最容易不足

風險族群:經期量多、孕產婦、青少年成長期、素食者、耐力運動員、腸胃吸收不佳者。

飲食策略:紅肉、內臟、牡蠣與蛤蜊等貝類(血紅素鐵,較好吸收);深綠葉菜、豆類(非血紅素鐵)搭配維他命 C

用餐間距:與鈣、茶、咖啡、高纖補充品錯開 2 小時;鐵劑避免與高鈣餐同時。

補充與檢測:依血清鐵蛋白(Ferritin)與血球計數由專業評估劑量與週期;溫和配方可減少腸胃不適。

三)Omega-3EPA/DHA):吃魚頻率低、比例失衡

為何常不足:外食油脂以 n-6 為主,n-6:n-3 比例失衡;吃魚頻率不足或挑魚種。

飲食優先:每週兩次魚類(鯖魚、秋刀魚、沙丁、鮭魚等);素食者可選藻油。

補充重點:挑選標示「EPADHA 含量」的產品。一般心血管保健常見做法是每日 250–500 mg 的範圍;實際需求請依個人狀況與專業評估。

服用時機:餐後較舒適;若易打嗝可分次、低劑量慢增。

四)實作清單:先檢測,再補充(一步步來,選定需要補充的

Step 1建立目標:免疫、體能、情緒睡眠、關節或心血管。

Step 2|做檢測:25(OH)DFerritin+血球計數;必要時評估血脂與 Omega-3 指標。

 Step 3飲食到位:D(肥魚、強化乳);鐵(紅肉/貝類+維 C);Omega-3(青魚、堅果種子與藻油)。

Step 4|正確吃法:D3/K2 隨含脂餐;鐵與鈣、茶咖啡錯開;魚油餐後。

Step 58–12 週追蹤:記錄體感、睡眠、運動表現與檢測數據,必要時微調劑量或改品項。

Step 6|安全優先:孕產婦、慢性病、用藥者(如抗凝血、甲狀腺、胃藥)務必先諮詢醫療專業。

以上內容為一般健康資訊,非醫療建議;實際補充劑量與週期應以個人檢測與專業評估為準。